Skip to content
首頁 » 蛹保安康 » 孩子不上學一蹶不振?面對拒學症頭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不上學一蹶不振?面對拒學症頭家長該怎麼辦?

文/蔡羽柔諮商心理師

「他以前都很優秀啊?為什麼現在會不想上學、不快樂?」常常有家長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為什麼孩子突然之間崩潰。

特別是高成就表現的孩子,容易被的非理性信念所困住。

凡事做到好做到完美,是避免的路徑,但這些信念時常伴隨著極端化的思考,沒有彈性的信念就像是繃緊的橡皮筋,一旦勒得過緊就會斷裂。像是『假如考不好,沒有考到好學校,我的人生就毀了』、『我必須表現得好,才會讓別人尊重我、我才會被別人喜歡』、『我假如一旦失敗,就會很難再爬起來』、『我的室友竟然說我很難相處、被別人討厭,我從此不敢再面對他了』。孩子對於不如期待的瑕疵和污點,會感到相當焦慮和痛苦。

成功太久,有些孩子很害怕和失敗、甚至有了『』的防衛機轉。

自我設限(self-handicapping behavior)是一個人為了要保全自尊,而為自己可能的失敗找藉口、設立高牆的心理機制,以至於只做有把握的事,沒把握的事時常過於謹慎不敢嘗試,或是一嗅到可能失敗的氣味就會毀掉眼前不完美的半成品。比如熬夜不睡覺,讓自己有理由說『因為我昨天很晚睡精神很差,所以沒考好』,或是開始不小心睡過頭、身體出現病痛不來上學,就有理由說『因為我都沒上課,所以考不好也是正常的』、發現這學期有一科可能會被當,所以這學期休學重讀,因為沒辦法接受成績單上有一科是紅字、怕被別人發現自己不會社交,所以只敢用社群軟體交友聊天,避免跟朋友出去。這都是一種追求完美、避免失敗、過度保護自尊的方式。

但為什麼孩子需要用這種激烈方式來保護自己的自尊呢?

很多時候是來自於家長的期待。家長以孩子為榮、守護孩子長大是一種天性,也是一種社會責任。但有時家長過度的期待則成為孩子一種龐大的壓力,彷彿『孩子的失敗也代表是家長的失敗』,孩子一有閃失的時候就焦慮不已。

可怕的是,這種焦慮也會讓孩子隱微地感受到,孩子為了守護家長(甚至家族)對自己的期望、為了讓他人喜歡和接納,努力的讓自己走在成功的軌道上,就像是走鋼索的人,每一步都小心地前進,只要一有瑕疵就無法自我寬恕、強烈自責,無形中,家長的期待也成為了孩子對自我嚴厲的期待。

這些鼓勵的話,隱微的成為孩子的圭臬、不能失敗的毒藥。

『爸媽相信你這麼好,你只要努力就一定會辦得到』。(孩子內在解讀:假如辦不到,就代表我不夠努力、我不夠好)。

『爸媽這麼努力工作,就是想要你能夠好好讀書未來出人頭地』。(孩子內在解讀:假如我讀不好書沒辦法出人頭地,就是對不起爸媽)。

『全家族都當醫生,假如沒有考上醫科怎麼跟你阿公交代?』。(孩子內在解讀:拿我的人生跟別人交代,但我還有其他選擇的權利嗎?)

『這科怎麼只考九十五分?我相信你有一百分的實力啊?!』(孩子內在解讀:已經很好了還要追求更好,無形中一百分的人生已在大腦中深深地烙下印記。

家長真的太難當了!已經好努力了,但是孩子卻時常憂鬱、憤怒、遇到低潮卻不讓任何人靠近關心,沒辦法讓我的孩子好好的,究竟該怎麼做?

『要放下,但不是放棄』這是一位陪伴孩子,走過歷程重返學校的家長,與我分享她心中深深的體悟,我也為此感動。

要放下的是,孩子假如做得不好,家長自己內心的焦慮。是否能接受內心的失望,仍穩定安撫孩子受挫的心?家長的安撫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救贖(畢竟他失敗挫折已經夠難過了)。或是你用更激烈的方式鞭策孩子?只能前進不許後退的成功法則,有時是一種緊箍咒。家長可以問問自己在焦慮什麼,有沒有一些焦慮是因為無法接受自己不好、討厭失控的感覺,所以也無法接受孩子不如自己預期的完美?

放下怎麼樣才是好的期待,為孩子設定『他現在所處的情況和能力下,合理的期待』。如果他現在就只能先休息一下調適身心,就讓他多躺一下吧;假如他現在什麼也吃不下,那也只能放低標準,能用喝的就用喝的吧!假如他真的讀得很痛苦覺得人生很無望,有沒有其他選擇?成敗沒有單一標準,調整期待或許也是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開始,讓孩子也學會用寬容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挫折,為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再重新出發。

放下自己幼時的失落,自己過去沒有被給予的,往往也會過度補償給孩子。有些人過去沒有資源可以好好讀書而失落的夢想,因此將這些失落補償強加建立在孩子身上,認為要讀什麼學校、什麼科系、出國讀書才是最好的安排;過去沒有得到愛,擔心自己給的不夠,因此形影不離地在孩子身邊,每天督促要怎麼樣做,反而讓孩子喘不過氣,家長也讓自己過度耗竭,沒有去心思去安排自己的生活或是退休的計畫。有快樂的家長,才有快樂的孩子。

放下憤怒的情緒,和孩子磨合溝通、學習傾聽共處。越權威主導的家長,越有自己的意識,是非對錯往往是家長說的算,但是孩子內心的掙扎是否被了解?家長能試著多問:『你在想什麼?現在感覺怎麼樣?你需要什麼?我能夠幫你些什麼嗎?』孩子長大了,學著放手放下,透過引導孩子多說一些他的想法,也讓他學習探索內在,去學習與自我和他人相處。

家長和孩子都要一起學會失敗的功課,找回安撫自己的能力,學習接受自己可以不完美,且仍是值得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