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蛹保安康 » 生命如此不安:理解說不出口的創傷(三)文獻與實務觀察的個人創傷反應

生命如此不安:理解說不出口的創傷(三)文獻與實務觀察的個人創傷反應

文/王順輝諮商心理師

接下來結合文獻與實務經驗的統整,受創者的內在狀態可能出現哪些行為或反應,是多數受創者難以統整、表達卻又渴望能被的狀態:

  1. 失去自我感

遭遇後可能產生的「僵化」甚至「解離」狀態,雖然能幫助受創者暫時免於痛苦的創傷記憶侵擾,但也同時讓受創者無法統整自身的整體感受,好像「自我」漏了一塊,不再是完整的自己,沒辦法像以前那樣真切踏實的表現自身的想法、感受和行為,這種「知道自己仍是自己,卻又感覺不似過往的自己」般跟自我脫離的感受,會讓人感到失去了部分的自己。

受創者可能會想著:「我覺得自己好像死掉了,在那個(受創)時候。」、「我活的不像我自己,我沒辦法像以前一樣笑了。」、「我好像沒有感覺了,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活。」……等等,在強烈的創傷經驗後,除了痛苦、不安之外,也喪失了對於生活的目標、意義和架構,讓受創者陷落在沒有方向的迷失中。

  1. 自我懷疑與責備

對於受創經驗的記憶,受創者比起任何人更想遺忘卻又更忘不掉,這種無法拋下的痛苦,會讓受創者內心祈禱事件如果可以不要發生、如果可以避免掉就好,但自己又是參與創傷經驗過程中避無可避的一員,加上社會上責備受害者的論調「你要做好自我保護、要懂得拒絕(透露:是你沒做好才會被傷害)」、「一個銅板拍不響、雙方都有責任(各打五十大板的假中立)」、「你一定有那裡沒做好,才給人家機會(透露:你也該負責)」……等,讓受創者對自我的定位產生動搖和質疑,好像自己對於遭受創傷也有責任,自己讓事件發生自己也有錯。

被模糊而無法區別的責任界限,讓受創者陷入混亂與迷失,糾結在創傷事件為什麼發生,期盼著可以回到事件發生前卻又無能為力;加上沒有合適的情緒出口,讓無力宣洩的情緒、紊亂的思緒都轉而攻擊自己、質疑自己,讓受創者自身成了最後的究責與懷疑的對象。若再加上身旁關係的不理解,就更順理成章的把這些並非自己所選擇、也不該是自己需要承擔的罪責擔負起來,形成被傷害的人繼續攻擊自己,且社會大眾皆認同的弔詭現象。

  1. 無法預設的復原進度

最想掙脫、結束受創狀態的莫過於是受創者,畢竟持續再經歷創傷回憶、不斷感受創傷的苦痛,並非是受創者所選擇的。因此,最想要復原、想要走出創痛的、想要回到情緒生活穩定,也是付出最多努力去調適的必定是受創者本人。只是「失去掌控權」也同時是受創反應中時常出現的狀況,因此復原的狀態並非是受創者堅持、付出、努力就能控制的;情緒有時會平復、有時會感到安心、有時會覺得自己好像不難過了、有時好像多了一些掌控感、有時好像可以跟人互動、有時好像可以跟過去一樣,但當創傷記憶的突然入侵、創傷刺激的突然遭遇、創傷情緒的隨之而起,那種突然又崩毀的挫敗、突然又難以控制的無力,都是受創者在復原過程的難以承受卻又會不斷經歷的痛。如同當你在完成一件耗盡你心力的任務,並在你認為即將完成且感到耗竭時,又退回到剛開始努力的階段,那樣的挫敗與無力,並非言語可以形容的。

此時,若遭遇到身旁人的「好奇」:「不是已經好了嗎?之前不是有說有笑了嗎?」;或無知的質疑:「事情都過這麼久了,怎麼還心情不好?事情都過去了,幹嘛執著讓自己陷入痛苦?」等等際遇,無疑是在顛簸的復原道路上再被狠狠地補上一腳,讓原本如實呈現的矛盾狀態,頓時又陷入了「是否該節制?是否該壓抑?是否我的情緒是不好的?」的自我懷疑裡,承擔這些本不該是自己要面對的問題而徒增無力。請牢記,復原歷程中的情緒變化與創傷反應不是受創者能完全掌控的,承擔這些變化已經讓人筋疲力盡,我們能做的是理解這個狀況,而非多進行干涉的好奇或自以為是的指導,這也是在陪伴的過程,必須不斷提醒自己的。

  1. 無人理解的

很多時候,社會群體對於創傷症狀的型態、個人創傷反應的樣貌、受創者在關係中的無助與糾結……等創傷的概念和知識都充滿刻板印象的迷失,甚至是一無所知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受創者既難以表達自己的狀態,他人又無法正確的理解,就會讓關係變得疏遠或沒有交集,慢慢的關係的距離越來越遠,受創者獲得的陪伴與支持也隨之減少,直到陷入無人理解亦無人陪伴的困境。那樣深刻的孤寂感,更加深了受創者在生存上的無力和不安全感,也就更難相信自己有機會走出創傷,讓自身的狀態又顯得更加無助。

當人陷入創傷的負向情緒時,負向的思緒會隨之而來,並限縮對其他可能的想像,感到沒有希望,讓人落入更動彈不得的負向情緒與認知循環,並對自己有能力與他人連結或尋求他人支持的選擇產生質疑和否定,害怕在關係中受到傷害而更表現的退縮。理解的陪伴,是讓受創者降低不安全的負向情緒最好的良藥;因為理解能夠促成關係的同在「我懂你-你也知道我懂你」,提升受創者在環境中的安全感,也讓不安的緊張情緒得以緩解,讓受創者感受到能被接納、能如實呈現自己內在狀態的自我統整感。

相較於診斷上的創傷症狀和行為反應為專業人員所知悉,個人內在狀態的失自我感、自責與自我質疑、無法控制復原歷程的無助和無人理解的孤獨等現象則較少被提及或探討,但這些遭遇創傷後會出現的內在狀態,仍隱微又頻繁的出現在受創者的生活中,甚至大大影響著受創者復原的道路,值得我們多做留意和認識。曾經有個案告訴筆者:「我只是需要有人知道我現在的痛苦、混亂,那我就能稍微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