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緒狀態下,人們大多願意相信關係可以是穩固的,就算關係中的彼此產生摩擦或衝突,只要適時的溝通與協調就能再次回到安穩的狀態;但受創者即使努力嘗試相信身旁的人,都仍會戰戰兢兢的去觀察和留意對方的態度和行為是否一致,深怕遭受到背叛和傷害,避免自己再度落入萬劫不復的創傷經驗中...
閱讀更多
相較於診斷上的創傷症狀和行為反應為專業人員所知悉,個人內在狀態的失自我感、自責與自我質疑、無法控制復原歷程的無助和無人理解的孤獨等現象則較少被提及或探討,但這些遭遇創傷後會出現的內在狀態,仍隱微又頻繁的出現在受創者的生活中,甚至大大影響著受創者復原的道路,
閱讀更多
受創時的傷痛記憶縈繞不去,即使危機因子已經過去,受創者仍會在無法預測的時間點在腦中不斷重新經歷創傷事件,彷彿回到事件當下再次經歷痛苦,感受到的恐懼如何危機再臨...
閱讀更多
讓筆者結合創傷診斷症狀說明、創傷晤談的實務經驗以及文獻整理做個具體的陳述說明,讓願意參與協助受創者的夥伴們能夠「理解」、就只是「理解」、你只需要先「理解」,當人遭逢創傷經驗時可能會出現的創傷症狀、創傷反應或特殊的關係情境。
閱讀更多
「比較」是人性中相當自動化也令人難以自覺的習慣與行為,我們似乎總要將自己與另一個接近的人相比較,才能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或水準,並以此作為衡量自己價值的標準。人生就像一場未知終點的競技比賽,只要我們不輸別人,我們才能稍微安心與感到優越。
閱讀更多
雛鳥總有一天將飛離巢穴,如同我們的孩子總有一天將獨自面對自己的未來與人生,隨著各個成長的階段的發展與成熟,孩子們的羽翼將日漸豐碩,預備展翅飛翔
閱讀更多
夢見有人死掉或是快要死掉並非罕見, 而且常常都會因為害怕夢境成真而感到焦慮。
閱讀更多
如果一個觀察自己的夢已數年之久的人,而且研究了全部的來龍去脈,他就會看到某些特定的內容浮現、消失,然後再出現。
閱讀更多
作為家長,許多時候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安全、學業、生涯甚至是工作操碎了心,希望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順遂成長,但許多的關心與擔憂卻進不了孩子的耳、到不了孩子的心。
閱讀更多
我們都不喜歡負面情緒,因為負面情緒帶來不舒服、痛苦的感受。然而也因為這份不舒服和痛苦,會引起我們注意,進而採取行動,來改變這些不舒服的狀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