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親子教養 » 4種溝通回應 讓親子關係更靠近

4種溝通回應 讓親子關係更靠近

文/ 蛹之生心理諮商所 方鴻耀 諮商心理師

現在的父母不容易,並不想去兇或唸孩子,但每當又看到那個讓你受不了的行為出現時,父母內心也是滿滿掙扎,不知道要怎麼跟孩子說或溝通,處於一種「你很擔心且關心他的OO樣子,但不知道怎麼說他才願意聽得進去你說的!?」狀態。

舉例來說,當你觀察到孩子今天的作業還沒有寫,可是他遇到你問的時候,又跟你說他已經都寫完了。

這擺明了孩子就是對你說謊,對很多父母來說有點無奈,弄得心中好氣又好笑,但又不想因為這些事而大發雷霆時,又可以怎麼回應呢?

心理學家Daniel Hughes有提到,在發展心理治療的過程裡,治療師與照顧者的態度若能抱持好玩(Playfulness)、接納(Acceptance)、好奇(Curiosity)與同理(Empathy)的態度,將有助於人們在關係中修復依戀能力1

這4種溝通回應就是PACE模式。

我依據實務上的經驗,將這4種模式融合例子與說明如下,作為家長們溝通的參考:

  1. 好玩(Playfulness)

擅用你的幽默感、創造趣味和輕鬆的氣氛,想像一些天馬行空的方式來回應孩子,孩子才不會覺得你在指責他,才能讓對話有機會延續。

說法好玩的時候,可讓孩子知道你不同意他的答案,但不等於你們一定要吵起來。

例如可以說:「哇!作業怎麼會已經寫完了?你不是剛剛都還在我眼前弄別的事情嗎,莫非你有什麼私底下的遠距離寫作業訣竅?也教我兩招好不好,我也想要可以在廚房同時又可以曬好衣服耶!」

  1. 接納(Acceptance)

有時候我們就是會有做不完美的時候,其實孩子都希望自己能是父母心中的理想小孩。

當孩子無法扮演完美100分的模樣時,能否繼續關愛著他,是照顧者的課題。

當然,接納不等於認同孩子的負面行為,但有時試著去接納孩子想要迴避被檢查,或即使沒有做得很好也依舊會被父母信任的心情,是很重要的。

例如可以說:「我知道了,你有寫完作業就好,我相信你是懂事的,會知道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

讓孩子知道你信任他,且接納他此時的決定。但若隔日作業沒寫被通知時,這時再來討論發生什麼事,接納孩子的狀態並且堅持穩定培養自主管理的孩子,並非放任。

當然!這需要父母強大的心臟與充分的向老師溝通。

  1. 好奇(Curiosity)

如果真的忍不住想立刻討論孩子為什麼要假裝說已經寫完的話,此時要記得抱持一種態度是你好奇為什麼他會這麼說?

帶著真心想要了解他的態度,並用溫和的口氣探問:「你好像希望我覺得你已經寫完作業,但我有點困惑我看到的好像不是這樣,我好奇的是,你怎麼跟我說這個答案呢?」

試著用好奇的口吻去問開放式的問句,比較能讓你們的對話延續打開,聽到孩子後續的回答時也不用先急著下價值判斷,而是先尊重對方的想法,這樣才有更多好奇的機會。

  1. 同理(Empathy)

可以試著猜猜看孩子會這樣回覆的情緒與感受,並且在對話中表達給孩子聽聽看,說出來才有機會跟對方核對彼此的感覺是否靠近。

例如可以說:「當我問你有沒有寫完作業的時候,是不是會讓你有點緊張或煩躁,有時為了消除這樣的感覺,你只好先跟我說你已經完成了,這樣好像可以讓你好一點,所以你才先跟我說你已經寫完了,是嗎?」

同理的對話內容不見得要每次講對,但是基於情緒沒有對錯這個大前提時,父母願意與孩子討論可能的情緒與心情時,這場對話裡面就不會有輸贏,專注在情緒的分享與連結,更是讓關係相近的關鍵。

 

這些回應技巧,其實在日常對話之中不容易都做到,但是沒有關係,只有依稀記得你有這些方向可以選擇回應就好。

若能夠做出其中1種回應,就已經很好了。

我們不需要當完美,只要當個夠好的照顧者。

並且當你能夠用上述新方式與孩子互動時,也會在他的心中建立新的連結經驗,這些經驗會告訴他:你們之間的關係可以是好玩的、被接納、被好奇的,而你也努力同理他的情緒心情。

只要經過一次次的練習累積,孩子才能與你建立更加信任、安全與穩定的關係。
那麼,我們不需要告訴孩子家裡是避風港,他在心中自能體會跟明白,跟你之間的關係,就是他的安全堡壘。

以上一些互動的經驗分享,有興趣的照顧者與想嘗試在人際關係中運用,其實不只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的回應也可以參考這些技巧的,願我們都讓關係充滿更多同理、好奇與接納。

註腳

  1. 根據依戀理論,幼兒會從跟父母互動的經驗之中,建構自己對他人是否能夠信任與感到安全的基礎,進而發展親近他人與連結他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