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蛹保安康 » 被侵犯後,有些話該如何說出口?

被侵犯後,有些話該如何說出口?

文/王順輝諮商心理師

陪伴的被侵犯者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成了他(她)們少數能傾訴的對象,一則以喜,他(她)們能感受到我的稍微;一則以憂,在他(她)們身旁那些親近的人呢?諮商過後,回到生活環境中,真正能持續陪他(她)們走下去的人,是那些個案想要信任、渴望陪伴的家人和朋友。你是能陪伴他(她)的親友嗎?你願意成為那樣的支持嗎?

法律中的性犯罪

性犯罪,包含、性猥褻與所謂的強制;簡單來說,任何不受歡迎的性或性別有關的言、行、互動且當事人主觀上感受到不舒服就構成「性騷擾」,例如黃色笑話、跟蹤他人回家;行為足以引起他人性慾或為了滿足自己,且有意圖侵犯對方,碰觸任何部位都算是「性猥褻」,例如襲胸、上下其手都可能構成;以任何違反他人意願的方式進行任一方或雙方的性器交合,也就是社會上鮮少公開談論卻又人人都知道的「強制性交」,例如口交、陰道交。

以法律的範疇來說,「強制猥褻與強制性交」皆屬刑法的妨礙性自主,也就是所謂的「」。可能礙於相關法令的宣導與過去校園性平教育的不足,實務現場確實常聽見「我女兒處女膜還在,還有處子之身,應該不是性侵害吧!」、「我以為我只是被性騷擾,沒想到這麼嚴重(性猥褻)」、「只是被摸一下,不應該有這麼大反應吧」、「又不是性侵害,(孩子的情緒狀態)怎麼會這麼久還走不出來」……等等,有些聲音來自家長、有些聲音來自被侵害者本身。看起來可能只是知識或資訊上的不足,但基於這樣的理解所造就的應對方式與態度,對於後續受侵犯者自身及其身旁的關係可能產生不必要卻常見的二度傷害。請記住,不是性猥褻就覺得輕微或還好,猥褻犯本身也帶著性侵的意圖,當事人的感受依然是「我被(性)侵犯了」,而非「還好我只是被碰觸、被摸」。簡而言之「你的感覺,可能不是他(她)的感受」,這個認知對你們的關係陪伴很重要!

報章媒體中的刻板印象

多數人對於性犯罪的認知往往來自媒體、新聞的普遍刻板印象,時常聽見對於加害人/相對人的多是看起來可疑、暴力凶狠、好色模樣等;對於受害人/被侵犯者的想像更是躲在角落啜泣、抵死反抗、看起來就像被傷害、會到處求助、心情永遠不會好起來、時間過了就會自己好起來……等。

在實務工作的陪伴經驗上,不是沒有上述這些的反應,而是這些既定的印象不僅無法代表多數的真實反應,反而往往讓我們在面對相關事件時內心會產生一些「判定準則」或「期待」。認為某些條件有發生,才是真的被侵犯,例如要有暴力手段、性交動作、反抗歷程;或者認為怎麼可能還好好的逃出來、怎麼會沒事(沒有肢體傷痕)、怎麼會沒有說出來、怎麼能好好過生活、怎麼被碰一下反應就這麼大……等等滿滿的質疑。

陪伴的經驗告訴我:「我們不是檢察官、不是法官,不論我們如何質疑與揣測,都無助於受侵犯者的狀態修復與關係的陪伴」。陪伴時請不要落入調查或審判的迴圈內,我們能做的只有「想辦法去陪伴他(她),在合適的距離、保持合適的態度,採取合適的方法,並照顧好我們自己的狀態,不去干擾他(她)整理或再次傷害他(她)」。

如何好好地陪伴

陪伴的首要條件是「理解」。理解當事件發生時他(她)們可能的反應、理解事件發生後他(她)們可能的狀態、理解在事件過後他(她)們可能的需求,然後再去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不做些什麼或只是在一旁靜靜地待著就好。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幫忙,就請好好照顧你自己,讓他(她)需要的時候可以找到人就好。以下整理自己的實務經驗,來說說我對被侵犯者/被傷害者的「理解」。

在事件發生當下,他(她)們可能驚慌失措、可能腦袋一片空白、可能抵抗、可能愣在現場、可能嚇倒以為忍一下就過了、可能先妥協但後來又反抗……等無法概括,我只能告訴你「他(她)任何的反應與不反應都是自然且正常的」,即使師長、朋友曾經耳提面命的教導他(她)要自我保護,在遭受侵犯的當下,沒有人說的準一定會如何,畢竟我們不是當事者。所以除了司法調查人員必要的調查工作,不斷的質疑只會破壞你跟受侵犯者的關係,而不一定是為了他(她)好。

在事件發生後,他(她)們可能處於、可能毫無生氣、可能跟平常沒什麼不同、可能精神不佳、可能選擇避而不談、可能受到壓力而改口說沒有,也可能處在一個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去面對的狀態等,這些可能的反應皆與他(她)身旁的支持資源與壓力來源相關。不論你是家人或朋友,不要去問「為什麼你沒有……?」、請忍住說出「別想那麼多,會好起來的」的念頭,也不要為了滿足好奇心與八卦去問任何相關人事件的細節,想說的時候當事人自然會找你說,其他時間就讓他(她)好好靜一靜吧!也許他(她)也還沒有整理好!

事件後的需求,每個人也不盡相同,有些人需要更多時間來整理自己的狀態,才會知道未來的修復之路自己到底需要什麼、能要什麼。這時候,我們能做的也許就只是一句「有需要聊聊或協助時,可以找我,我願意聽。」,剩下的也就只有等待與陪伴,直到他(她)準備好向你傾訴或求助,而你也準備好用心去傾聽和理解。

陪伴時不忘自我覺察

提醒每一位願意傾聽與陪伴的親友,理解他(她)們的狀態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也許你經歷過類似的經驗,也許你不曾遭遇過相似的狀況,在傾聽的過程會有許許多多難以察覺的情緒跑出來,可能是「我沒有保護好你的自責、沒有幫上忙的挫折、對於性議題的不舒服、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慌亂、我好像快撐不住的擔憂……等常見的可能」,留意這些情緒對你在陪伴上行為的影響,例如:忍不住想給建議、生氣眼前的人怎麼走不出來、覺得好像被責怪就立馬想反擊。請試著提醒自己,當事人可能只是想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感受、想法和狀態,他(她)不是要傷害和檢討你,他(她)可能只是想被理解,理解內心那種既矛盾、困惑、茫然又糾結,但又不知該如何好好表達的情感,他(她)只是想被懂,但也不知道能被怎麼懂。

那種既渴望被關心,但又不知該被關心什麼,以及可以被關心到什麼程度的糾結狀態,真的讓人難以用文字語言具體的傳達出來。於是,漸漸的好像也不知道該怎麼說、怎麼靠近他人以及如何被靠近的孤立了起來。也許「我期望能被理解,但我仍然在整理、觀望以及自我修復」稍稍能代表那樣的心境。

最後,請記住!陪伴的過程,不談對錯,只有我們要如何搭起理解的那條線,讓我們之間的關係能帶給當事人合適的支持,陪伴他(她)面對後續的身心修復與調適整理,也讓他(她)能表達那些難以開口的心情。有些傷,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什麼時候會好,你能做的只有讓傷口不再擴大,然後陪著他(她)慢慢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