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蛹恆放映室 » 從《四樓的天堂》看心理諮商,諮商只是把話說出來有用嗎?

從《四樓的天堂》看心理諮商,諮商只是把話說出來有用嗎?

本文含有《四樓的天堂》劇透,請斟酌觀賞

文/蔡羽柔諮商心理師

心理師張琪在戲中的一段廣播中,細膩地描述人與人之間的困難、以及人是如何卡住、又是如何轉念。諮商在做的事,某部分就是將看不見但存在的東西顯化,並陪伴當事人走過一些路,擁有更多的選擇。

「事情發生時,你會去扛某些責任,原本不屬於你的就會變成你的」

在劇中,心理師張琪在廣播中分享了這個片段,精準的詮釋人我關係「界線」的逾越,譬如職場的爾虞我詐責任丟包、家庭中的角色分工孝道外包、因為有情所以無理,有些忍辱負重和任重道遠的「我沒關係」,在他人眼中會變得「剛好而已」。

可是一旦陷入了這樣的膠著之地又無分抽身,開始無法他人,也無法原諒當初一頭栽入的自己。「界線」是道隱形看不見的線,假如很容易忽略自己感受的人,很容易因為別人的哀求或是需要,而讓出了自己。

劇中心理師有一段話我覺得很美(可能非原稿但接近這樣的意思):

「沒辦法原諒一個人,某部分也是不能去原諒某部分的自己」
「當我,接受輸了,接受換個角度去接受,心靈開始就有一些不一樣的變化」。

有些人會問諮商到底有什麼用,只是把心裡的話說出來真的會有幫助嗎?

張琪這段「原諒和接受」,像是諮商當中,帶著當事人去修復在關係中的傷。原諒和接受,是件說得簡單做得難的一件事,要透過多少時間和體悟才能放下仇恨和傷痛,需要多少時間才有可能會好一點點?恐怕是加速放大了細胞的感知,重新去經歷一次傷,血淋淋的像是一場手術,簡直是一種冒險。但這也讓人不需要再那麼壓抑,有機會整理自己的經驗,去理解自己、也透過他人的理解和承接,讓心中有些出口,得到撫慰。

除了理解,諮商也有機會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原本的痛。這些「看見」不是心理師告訴你你應該要怎麼看怎麼想,而是心理師會提出各種提問,讓你從傷裡面思考出不一樣的觀點,重新看待,改寫反覆糾結的思考迴路,不再讓自己掉入一樣的圈套和深淵,學習關注自己的感受、看清不同的處境、好好,選擇一個對自己、對大局最適切的方式、慢慢改變自己慣性會出現的行為,從每一次傷痛中也得到了些省思,學習放下、放過、放鬆。

劇中心理師問著個案,同時也一邊問著自己:「你總是在幫別人想,那你呢?你有為自己想嗎?」特別善良的人,在人前做成了一個最好的演員,但是卻遺忘了自己,不斷不斷的陷入不良的迴圈裡。心理師為來談者的思考重新整理,為習慣性壓抑的感受好好再被看見、釋放抑或釋懷,打破某些框架和應該必須,嘗試著讓心靈更自由,也更貼近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