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部落格 » 黑暗心理學 » 貪婪:為何你總覺得自己不夠?先練習停下來,快樂才會來

貪婪:為何你總覺得自己不夠?先練習停下來,快樂才會來

文/鄭雅之臨床心理師

小琪問我:「我想去考教師執照,但現在流浪教師這麼多,會不會沒有工作?不考教師執照也可以,我還是有其他一技之長,其實也可以養活自己。但是如果考了教師執照,或許能結合我的專長運用在教學上……」

貝兒問我:「男友對我很好,每天都接送我,也會送我很多禮物,但是他好像不懂怎麼愛我。可是如果跟他分手,我一定很難過,或許再也找不到對我怎麼好的人了……」

愛啾問我:「我齁,退休了、現在不愁吃穿,孩子們也都長大了。但是卻覺得到底有甚麼意義呢?我不想看到自己以後更老的樣子,但又死不了……」

阿健問我:「我現在在公司算是很資深,也準備退休了。現在很多事情都交給年輕人做,是比較輕鬆啦……但是我也不是沒能力了耶,我還是能做很多事啊!只是齁,事情交給年輕人比較方便啦,也要給年輕人一些機會啦……」

其實他們都沒有要問我的意思,只是一味地說著他們的「小劇場」。

你也會這樣嗎?或者是你也遇過這樣的人嗎?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是有非常多的選項,每個選項看似互相排斥。但我們總是看到這些選項的負向效果,而忽略了這些選項的正向效應。或者,我們會降低這些正向效應的重要性,覺得這不是應該的嗎?例如,貝兒覺得男友對她的好是「正常」,應該的;不懂愛他就是「不應該」的。

為什麼你總是想要更多?

說:「人類是充滿並受慾望驅使的動物」。

我們是一種不斷追求,而且一直有的生命物種。我並不覺得「不斷追求任何事物」是不好或不對的,也許是這種潛在的需求讓我們成長,達到目標,功成名就。但麻煩的是,我們很多時候停不下來,也忘了初衷。

來說一個小故事。阿鴻是一個很努力賺錢,每天熬夜加班就是想要升等,認為如此才能給自己一個美好,不用擔心養不活自己的未來。有一天阿鴻來到一個美麗幽靜的池塘邊,看到一個跟自己差不多歲數的千千。千千在這池塘邊幽靜的釣著魚,拿著一本書邊閱讀著,頗是愜意。阿鴻覺得對方很好命,於是向前與千千打了招呼。

鴻:你是做什麼的啊?

千:我是一般的上班族。

鴻:怎麼能這麼悠閒在這釣魚?

千:你也行啊!

鴻:我不行,我得要努力上班賺錢。

千:為什麼?

鴻:努力賺錢我才能買得起大房子,不愁吃穿,這樣才能過一個愜意的人生。

千:那你賺了大錢,買了房子,你想要過怎樣的愜意人生呢?

鴻:我想要坐在池塘邊,悠哉的釣著魚,輕鬆的閱讀。

阿鴻跟小琪、貝兒、愛啾與阿健都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著想變得更好的需求,有的人想要工作成就,有的人想要完整的愛,有的人想要有意義的人生。這些慾望都沒有錯,但很多時候我們是被這些慾望跟需求牽著走,以至於我們忘記了在這些人生道路上不僅有結果還有過程

阿鴻跟千千都擁有著能夠悠閒下來的時光;小琪有著厲害的專長;愛啾有著孝順的兒女以及不愁吃穿的財力;阿健有著資深前輩的實力與經歷。但除了千千之外,為什麼其他人都無法感覺到呢?

的策略中,有一個叫做「優缺點分析」的方法。很能幫助我們看清楚與欲望及需求的愛恨糾葛。這種分析方法會列出四格,來代表每個選項的優缺點,以小琪的例子來說,或許我們可以列出這樣的表格*。

優點 缺點
考教師執照 能夠結合一技之長運用在教學中

可以當教師

變成流浪教師的風險

無法繼續發揮專長(暫時性的)

考試很累、需要念書

不考教師執照 發揮專長在擅長的領域,或許能成為專家

不必花心力轉換跑道(考試)

沒有機會成為教師

*此表格僅是舉例,現實狀況因人而異

這樣的列表告訴我們,人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如果我們只看失去(缺點),永遠都會感到不滿足,不滿意。而人生幾乎每件事情都是有失去的。相反的,如果我們只看得到(優點),不論在哪一條路上都是有意義的。你會說,這道理誰不知道?但為什麼我們常常做不到呢?

一個人會變成「只想要得到而不想要失去」、無法接受「沒有得到另一條路」的優點,還有一個關鍵:我們時常跳過這些得到及失去的選擇及考量,僅想要直接來到結果。例如,想要結婚卻不想花時間經營婚營;想要賺錢卻不想要付出各種體力心力等。

但過程,往往才是你努力的靈魂。

透過內觀,減少內心的貪婪

有一段時間,心理學圈內很流行、靜心、/正念(),主要是因為它們有助於心理適應,增加幸福感。奇怪了,只是坐在那裡,想想自己擁有的,然後感覺到很快樂,這不是很虛假,很不切實際嗎?

事實上在靜心中,我們坐在那裡,發現自己的腦海中不斷湧出上百上千個念頭,這些念頭有慾望、有夢想、有失望、有開心、有忌妒、有貪婪、有興奮、有白日夢、有難過……。這些念頭擋不住,也不需要擋。

人什麼時候最快樂?

國外有一個研究,調查人甚麼時候最快樂?研究者隨機的在路上發放兩款機器。一款是當機器響起時,拿著的人被要求紀錄當下自己的心情分數(0-10分)以及當下在做的事情。另一款是當機器響起時,拿著的人被要求停下手邊的動作,機器會給一小段引導語要求受試者停下來感受一下現在的心情、身體的感覺、呼吸的感受等,然後再請受試者記錄當下的心情分數及正在做的事情。研究結果發現,人在回到當下的時候最快樂,不論他是回到當下自己的身體感覺、呼吸狀態或是感受上。也就是說,我們一直說要看自己擁有的,並不是在「衡量」我擁有什麼?而是回到內在及當下,去感受及去發現早就擁有的*。

停在當下,我們會看見這些個需求與慾望、看見那些「不想要失去」、「想要更多」的本性。在這樣的本性當中,我們也會慢慢感受到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不論結果是失去還是得到,重要的其實都是過程及每個當下。

回到小鴻與千千的故事中,千千並沒有得到或失去甚麼,他只是純粹的享受當下他所擁有的愜意罷了。而小鴻也是,其實他並沒有失去或得到什麼,他只是太想要得到愜意反而失去了愜意。

停在每一個當下的存在,心靈的自在,快樂自然會來。

*編按:研究可參考 Matt Killingsworth TEDxCambridge 影片,或是論文「Killingsworth, M. A., & Gilbert, D. T. (2010). 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 Science, 330(6006), 932-932.」,也可以親自造訪他做實驗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