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部落格 » 黑暗心理學 » 懶惰:談啃老族,為什麼有人就是不肯斷乳?

懶惰:談啃老族,為什麼有人就是不肯斷乳?

文/許惋稜諮商心理師

 

I have a pen.

I have a apple.

Uhhh!

Apple pen.

 

I have a 願意給的父母.

I have a 願意啃的子女.

Uhhh!

啃老族!

「啃老族」是指身體上已成年,卻在經濟和心理上依然離不開父母的一群人。(現在已經出現啃老族2.0版—小兩口帶著孩子一起「啃老」)許多人對「啃老」抱持厭惡、不解的心情,認為這些人好手好腳,為什麼不外出工作、學習,卻像寄生物般寄居在家裡白吃白喝、依賴父母?

還沒斷奶的人,是誰?

在心理上,斷奶是嬰兒邁向獨立的一步(第一步是離開子宮)。在這個階段由於嬰兒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完全需要倚賴照顧養活他的人,所以在這階段,父母親(特別是母親)如果可以進行「事前的心理預備」以及「階段性的斷奶」,有助於減少分離焦慮對母子的影響。

不過這樣的「分離」經驗其實一直在每個家庭不同階段上演,從未停止過,如小孩第一次上學、談戀愛、工作和結婚生子……隨著每次的分離經驗,父母和孩子都在適應分離,學著了解我們是一家人,但是彼此是獨立且單獨的客體,這就是我們心理學上說的「」。

但是,有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會一直把孩子當小孩般對待與照顧,依照自己的想法教養孩子(如:直升機父母)。即便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父母親本身斷不了乳,離不開長大成年的子女,而子女則「必須」繼續扮演「我在父母眼中還是個孩子」的這個角色繼續生活。換言之,一個銅板不會響,無法的父母,搭配長不大的孩子,才是啃老現象的核心腳本。

無法放手的父母:「我是為你好啊!」

所以當父母過度干涉,限縮孩子主體性的發展,孩子可能無法分化出你、我的差異性,自然也無法在成長過程探索與發展知道自己的樣子,並缺乏學習為自己的決定與行為負責的機會。以至於逐漸出現與其挑戰父母,不如保持沈默、什麼都不做的態度,和習慣性逃避責任的心理狀態。

無法自主的孩子:「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反正我說了沒用!」

又或者父母的存在過於完美或對子女的期待過高,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是無法超越或無法回應時,父母的優秀、對孩子的期盼不再是孩子自我挑戰、自我突破的動力,反而成為孩子掙脫不去的魔咒。這樣的沮喪、挫敗可能導致孩子出現自我否定與自卑感,覺得怎麼樣都無所謂的心情,而使得一個人變得自暴自棄、不負責任。

啃老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借用最近超火台劇《》的台詞「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同樣的「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啃老族。」一個人會逐漸退回生命早期依附父母的狀態,依賴父母,其實並非由單一因素就能解釋,而是受到個人、家庭、社會、文化等層面交互影響形成。

其實,很多父母是在子女成年後,才逐漸意識到孩子即使已經長大,卻還沒有真的「成人」,也沒能如預期般的成熟懂事、學會為自己負責。可是要和成年子女設立界線,對父母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父母此時也正在經歷斷奶的焦慮),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父母雖然一邊罵,但還是默默煮好飯或是用力的把錢放在桌上,然後旁邊的手足只能無限翻白眼的看著這樣的戲碼一再上演。這時如果其他子女可以給予父母協助,讓父母學著相信孩子有生存、獨立的能力,或甚至是接受孩子不如自己預期的樣子,這樣才有機會翻轉「養兒啃老」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