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不性,由你──伴侶邁向喜悅幸福路的祕密
猶記一個屬於三十歲的夏季野遊,我和男友以及當時幫忙牽線的大姊,在近海的自然步道,享受新鮮綠意的淘洗。一對停在爬藤上的瓢蟲,捉住了我的好奇,近看驚喜:「牠們正在交尾耶!」(註:昆蟲的性交) 由於是第一次目睹這類瓢蟲的交尾,自然覺得稀奇,靜靜地端倪了一段時間,大姊遠看我靜佇不動,也湊近來問我在做什麼。
猶記一個屬於三十歲的夏季野遊,我和男友以及當時幫忙牽線的大姊,在近海的自然步道,享受新鮮綠意的淘洗。一對停在爬藤上的瓢蟲,捉住了我的好奇,近看驚喜:「牠們正在交尾耶!」(註:昆蟲的性交) 由於是第一次目睹這類瓢蟲的交尾,自然覺得稀奇,靜靜地端倪了一段時間,大姊遠看我靜佇不動,也湊近來問我在做什麼。
今天是台灣女權日,卻不幸在媒體上得知立法委員高嘉瑜遭遇家暴的消息。從這起事件中,讓我們知道,遭遇暴力攻擊或威脅是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無論個人身分或是社會地位。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讓許多受害人陷入深淵,但家暴不只是家庭內部事務,也是整個社會、國家都該重視的嚴肅問題。
出於自願記錄身體的美好、人與人之間親密的性活動,本身並沒有錯。畢竟人就是會隨時間而改變樣貌,對於當下自我意象的肯認、親密關係的滿足或加溫,往往都是正向的。
創傷,是人們經歷自身內外在系統無法承受的痛苦經驗或歷程後,自我保護機制失調的狀態,且對個人的身心狀態產生廣泛且持久的影響。因此,凡是經歷超乎自己可承受閾值的壓力經驗者,皆可能造成個體的創傷,並在生活中出現創傷反應,影響自我及身旁關係的長期生活狀態。
最近不知為何,性犯罪的新聞好像總充斥在生活中。一方面小編安慰自己說,或許是大家願意說出來、站出來了,因此才會看到那麼多,過往不會看到的「黑數」
1998年美國Felitti醫師發表了童年逆境研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Study,以下簡稱ACE研究),揭開了童年經驗和成年時期身心健康的關聯性
今天跟大家分享新的系列【認識性犯罪及預防因子】的第一集『關於那些難以說出口的傷痛 ─ 性侵害預防與陪伴』。
許多匿名的網友留言評論「太扯了,怎麼會持續這麼久?」、「如果被性侵為什麼不早點講?」、「為什麼不求助?不報警?」……等等對於性侵、家暴事件及受侵犯者反應行為的質疑。
聽到性侵害,你/妳會想到什麼?如果這個不幸的經驗落在身旁重要的人,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又該如何回應?